首席记者 姚常房
一大早,广东省花都区花山镇村医邱华骑电动车到家隔壁村的儒林村卫生站。去年,邱华从广西医科大学毕业,通过花都区政府统一招聘,成为入编村医。目前,花都区共有村医329名,其中本土村医297名;全区镇街医疗卫生机构拥有831名本科学历医务人员,占医务人员总数的58.56%,其中硕士、博士17人。
什么是新时代村医?花都给这个群体找到了一些形容词——本土化、学历高、待遇好、流得动、管得好。得益于一系列举措让新时代村医安心扎根基层,花都居民看得好病不再是梦想。
待遇编制有保障
30多岁的江文校从医学院本科毕业后,通过花都区政府统一招聘成了乡村医生,刚刚从小布村轮转到儒林村。江文校介绍,他一年的收入在20万元左右,还并不是最多的。花山镇卫生院院长凌济忠说,自2010年以来,基层医务人员年平均收入增长了3.5倍,并有望继续增长。
据了解,目前花都区编制内村医年收入包括财政补助、“一元钱看病”收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收入和40%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编制外村医除了财政补助少一点,其他跟编制内医生一样,而且每年还多两万元公共卫生职能补助。“卫生院会对村医进行考核,根据得分,拨付公卫服务经费和乡村医生补贴。”凌济忠说。
2010年前后,花都区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调整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也就是说,调整后在编在职人员再也不用考虑创收问题了。2012年,花都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单独核定了303个村医编制,卫生站也有了保障。破解人才短缺问题还有更关键的一招,就是区招、镇管、村用。2015年,花都区区长和副区长出面协调人社和编办部门,决定不再单设乡医岗位,实行全区统一招聘、统筹使用。
“由于编制关系的调整,我们提高了招聘门槛,无论是乡医还是其他医生都要求本科毕业,只有个别辅助岗位,比如放射、护理等才放宽到大专。”花都区卫生计生局局长曹扬说。据介绍,在新增的303个镇管村用编制中,已招到105名,而且近几年来只有一人离职。与其他医务人员一样,如果传统乡医能够通过自学拿到本科或大专学历,花都区工会和卫生计生局工会将给予资金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花都区在家庭医生绩效管理方面做了较大突破。曹扬说,根据家庭医生年签约服务费的实际数额增加绩效工资总量,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签约服务费的80%由团队自主分配。在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奖励保障政策之外,区财政每年安排50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自今年起,每签约一人奖励团队10元。
薪酬制度“反套路”
让邱华、江文校愿意扎根农村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花都区的薪酬改革工作。
从今年开始,花都区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保持公益一类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实行“一类供给二类管理”。
具体来讲,在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全额返还的基础上,花都区实行“以事定费”的财政补助政策,从原有按人头补助转变为按项目补助。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内容分为政策性定项补助、政策性人员经费补助、卫生事业发展支出、政策性收支差补助等项目,采取固定项目、固定收支差的方式,确保基层医务人员收入不低于取消收支两条线之前的水平。
同时,花都区全面实施“两自主一倾斜”,将绩效考核情况与财政补助和绩效工资总量直接挂钩,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提取上年度收支结余部分用于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总量里按有关规定自主分配,灵活调整基础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并向临床一线和关键性岗位倾斜。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在今年全省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推进现场会上强调,要按照“公益二类”事业的管理要求,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人事编制、收入分配上的自主权。他指出,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上年度收支结余中提取不低于60%的比例用于增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达到4∶6甚至更高水平,合理拉开个人收入差距。
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新的人事薪酬及绩效管理政策以来,卫生院一些关停的科室,如骨科、妇产科等重新开放。今年上半年,花都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门急诊量同比增长 16.29%,住院量同比增长16.17%。“我们最显著的成效是促使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逐步完成,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逐步回归。”花都区副区长李荣渝说。
人才有序畅通流动
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专门设有乡医专管办公室。该院院长凌济忠说,办公室设有一位副院长负责指导和管理村卫生站和乡医。乡医在村卫生站工作2年~3年后,就会调回卫生院工作或进修1年,之后再回到村卫生站。这样的工作学习进修周期,将一直循环持续下去。如此一来,可以保证村医和卫生院医生有相近的业务水平。
人才流动带动技术下沉,是实现医疗同质化服务的关键。花都区看准了这一点。曹扬说,轮转的工作机制把卫生院与卫生站紧紧捆绑在一起,区级医生的定期下沉则为优质资源同质化上了双保险。为了让专家真正下沉,花都区制定《医疗集团专家坐诊、查房、带教专项补助管理办法》,区财政每年设立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医疗集团专家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有一种人才流动,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智力、知识和技术流动。从2017年开始,花都区以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的力度,引进知名三甲医院的优势团队或个人到花都区短期或定期服务。
此外,花都区还出台政策推动医师双向交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派出一名医务人员到区级医院进修,区级医院就派出一名医务人员到基层帮扶,规划3年内所有基层单位医务人员到区级医院完成一次轮训。另外,为解决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产生的工学矛盾,花都区规定基层每派出一名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就由区财政负担一名临聘人员的费用,解除全科医生培训的后顾之忧。目前,花都区实际注册在岗的全科医生达383人,每万人口配备全科医生约3.65名,处于全省的上游水平,提前达到并超过了2020年的配置要求。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访问yuanben.io查询【】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