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姚常房
4月28日,《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出台。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与规范》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了科学、权威、量身定制的信息化建设依据。把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纳入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通盘考虑,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电子健康档案就有了信息源,有助于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打造“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县域信息一体化模式。
助推基层信息化上台阶
当下,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以湖南省为例,该省目前通过多层级、多条线部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多达15个,大都为“烟囱”式应用,系统之间不互通,普遍存在数据重复采集填报、同类指标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既造成基层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大、效率低,也经常出现一数多源,数据之间打架的现象。
即便是公认的信息化建设明星——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面临同样的困扰。全国政协委员、该中心主任吴浩坦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工作效率较低、服务质量不高、信息孤岛林立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标准与规范》的出台恰逢其时。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相关负责人指出,《标准与规范》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明确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应用的方向。通过建设符合规范的信息系统,加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加强信息部门的力量,能够发挥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技术指导作用,统筹安排、统筹管理,最终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互联互通”的目标。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统一全省基层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可以为区域健康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减少障碍。同时,基层信息系统基于统一标准规范进行整合,能够保证统计口径的高度一致性。
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目前需要提供的数据涵盖医改进展、资源配置、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管理、综合绩效考核分配等,报表繁多,急需解决由于查询统计口径不同造成的业务系统明细数据、统计汇总数据和填报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规范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可以提高统计数据收集的可靠性、及时性,让基层工作人员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扎牢整合型医疗根基
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能力提升和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不断推进,基层对信息系统进行应用整合、统一规范、协同互通和安全监测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没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系统,就没有全国卫生健康一张大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池慧说。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胡玲说,《标准与规范》明确基层信息化建设标准,让各地对标“填平补齐”,可以有效促进基于信息技术的统一高效的基层卫生服务新体系的建立。
陕西省镇巴县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潘祥勇从《标准与规范》看到了即将走进现实的场景:医务人员可以查询到患者在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的诊疗信息和健康档案;纸质建档、存档模式将被改变,公共卫生监管机构可通过平台实现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时监控,并通过业务数据分析,实时进行指导。
减负与赋能并肩前行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对于基层工作人员来说,填表、报数占用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如何减少基层填报负担、提升数据真实性迫在眉睫。
池慧举例,在传染病报告、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管理、计划免疫服务和妇幼保健服务等方面,基层医护人员往往需要在这些系统之间来回切换和多次录入信息。《标准与规范》有利于优化业务流程,减轻基层工作人员工作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相关负责人指出,《标准与规范》鼓励采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便民惠民服务。从功能规划角度,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助于满足4个方面的需要:第一是医生,可满足医生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并在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以及远程医疗协作、远程教学、家医服务等方面的需要;第二是居民,可通过电脑网页、手机智能应用等方式为患者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服务;第三是管理部门,可满足其监督管理、数据分析等管理决策方面的需要;第四是区域协同,可满足统一支付等跨机构的联动协同需要。
通过数据汇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水平,是《标准与规范》带来的一项可期目标。池慧说,未来,将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集第一手原始数据,通过大数据治理技术和精细化管理算法模型,建成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全国基层管理的监测、反馈、预警等功能。同时,以大数据为基础建设电子健康档案搜索引擎,可以形成决策支持知识库,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大数据应用研究。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访问yuanben.io查询【】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