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姚常房 特约记者 杜巍巍 张蓝溪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主题为“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护士参与人数最多,与病人接触最多。他们是抗击疫情的主力军,也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一支执行力极高的团队
回到广州市后没多久,广东省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队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重症科护士李杰不仅收到了专有的抗疫补助,还转成了正式编制。
李杰所在的医疗队1月26日接管武汉市汉口医院呼吸六病区。那时,他主动申请第一个进病房。他说,接管新的病区,第一班护士非常重要,不仅要熟悉信息系统、设施布局、工作流程,也能让后面的队员心里更踏实些。
支援的战友都来自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工作制度、经验,如何快速磨合成一个整体是前期工作的难点之一。不过,这并没有难倒李杰。很快,他根据所在病房的特点,建章立制,为小组做好了分工,不仅有治疗组,还有信息组、辅助组等,每组2人~3人,遇到突发情况能多方补台、及时处置。“为了跟上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变化快等特点,特意安排固定管床护士,密切观察重症病人病情发展,确保责任到人。”李杰尽量让这套工作机制关照到每个环节。据了解,这一制度也在首批广东医疗队全队推广。
今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除了无数李杰们从四面八方驰援湖北,来到武汉。在这里,还有一直坚守着的当地白衣战士,她们用毅力、责任和大爱守护着家园。
抗疫初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护士刘炎炎写道,作为一名眼科护士,护理急危重症病人经验相对缺乏,突然面临这么多有着传染性疾病的危重病人,心理的冲击力不小,但是自己很快就调整了状态。防护服包裹下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随时会面临缺氧的状态,脸上会被口罩压破,但是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随着穿的次数多了,逐渐就适应了”。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分党委书记、护理部负责人鲜于云艳说,护理团队是一支执行力极高的团队,不论被临时分配到什么岗位,均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抗疫过程中,他们执行力强、对核心制度能迅速按照要求落实、护理操作能力较强。对于专科护理操作及基础护理操作如注射、输液等,不论环境如何改变,即使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护士都能比较自信、从容地完成。
基础和专科护理并进
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次大考给出了很多提示。对护理事业发展来讲,有一个共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必须结合,且两者都要强化。
疫情期间,护士的身份有很多。很多医院没有护工、保洁员,也没有工勤人员,护士变身为患者的“家人”,要给患者喂水、喂饭,也要做基础护理(如翻身、拍背),还要做专科护理(如血液透析)等。刘炎炎说:“在这里,病人没有家人陪护,我们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唯一的亲人。每天除了治疗,送饭、打水、擦身、处理大小便是日常工作,甚至包括通马桶,但是大家没有一点怨言。”一位放弃治疗、拒绝进食的病人在护士们的轮番劝说下,配合治疗,开始进食。那一刻,她感觉到了自己的力量。
鲜于云艳说,在重视护理专科发展的当下,蕴含着护理专业深厚内涵的基础护理确实存在被淡化的现象。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最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操作,能体现护士的专业价值,“当然,基础护理不等同于生活护理,护士不等同于护工”。
“基础护理是基石,专科护理是阶梯,都非常重要。”李杰除了有多年icu的磨练外,他还是“粤港澳专科护士班”的学员。因此,面对此次疫情,他一直比较自信。“因为自己具备了较强的专科能力,所以在抗疫早期,能迅速接手感染病区工作,做好危重病人管理、仪器使用、工作制度制定、病房环境改造等,充分发挥专科护士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支援工作。”李杰说。
鲜于云艳也感受到了专科护理在本次疫情大考中的力量:重症专科护士、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康复专科护士、picc专科护士等在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治疗与预后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次支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护理队队长、湘雅三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钟竹青是有备而来的。“来武汉之前,就考虑到了呼吸治疗师的作用,特意挑选了精锐力量,其中6人已经拿到呼吸治疗师证。”她的这些精兵强将,上岗前都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前后至少1年。钟竹青说,刚开始接管病区时,处理的时候有些手忙脚乱,毕竟100多名护士来自不同专科,刚上手时压力很大,有的还不一定会用呼吸机,“为此,我们把每个班都派了呼吸治疗师,专门负责呼吸机处理,很快工作就理顺了”。
整体护理人文关怀结合
因为新冠肺炎的特殊性,病人一旦住院,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此时必须迅速补位,成为陪伴他们的“亲人”,甚至精神支柱。
王千是北京医院的一名急诊科护士。“以前,工作都是比较理性的,在新冠肺炎面前,理性在慢慢淡化,更多的时候展现出感性的一面。”他说,很多病人一方面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另外一方面又承受着见不到亲人的焦虑、甚至失去亲人的悲痛,所以,他们的角色就从一个施救者变成了患者的“家人”。“有个病人除了新冠肺炎,本身还做了一个腰椎手术,弯不下腰,生活上不能很好地自理。护士长就给他端来热水,为他洗脚。”这件事让王千记忆深刻,“病人特别需要温暖。”
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护士长夏莹说,不管病人是清醒还是昏迷,他们的习惯是每一项操作都要告知病人。急危重症病人有些上呼吸机了,仍然有意识,因为恐惧,会特别烦躁。这时,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安慰。所以,医疗队的每个人,只要到病人的床边,都要跟他交流:告诉他今天的治疗方案是什么,会用什么药,他的情况怎么样……“当他能感受到大家的关心,信任你了,就能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广整体护理,希望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的需要,提供适合的最佳护理。在这个过程中,护士除了加强对病人自身的关注外,还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病人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上。不过,一直以来做得并不完美。在新冠疫情的非常时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护理,大家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地关心、照顾每一位病人。
“未来,整体护理将不仅体现在院内,还要体现在患者入院前和出院后。多专业多学科的合作模式,将是整体护理有效满足病人需求的有效措施。同时,整体护理必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护理队伍要加强心理知识及人文关怀知识的储备,增加主动性。”鲜于云艳说,经过此次疫情的洗礼,护理工作会更凸显人文关怀,有温度。护士心里有阳光,脚下有力量,言中有温情。“疫情过后,我们也会更加珍惜工作、热爱生活。”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访问yuanben.io查询【】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