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倩
秋日午后,阳光洒进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桑榆堂日间照料中心书画室,身着红色夹袄的吴奶奶,正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专注地做着剪纸手工。
“我今年96岁了,两年前才开始学习剪纸,你看这些,全都是我剪的!”吴奶奶指着面前的一排作品,自豪地对记者说。
吴奶奶患有高血压,之前左腿骨头打过钢钉,行动不便,平时子女不在身边,两年前住进了这家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享受10小时日间照料、24小时居家照护、康复训练、老年营养餐等一系列养老服务。“这里照顾周到。上周他们知道我牙疼吃不了饭,特意为我准备了稀饭和炒蛋,特别细致、贴心。”吴奶奶说。
在吴奶奶入住前,日间照料中心对她进行了健康评估,之后定期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制订个性化健康饮食计划。平时,专职医护人员会定时定量分发药物,日间照料中心与医院门诊部密切互动,让老人省去了来回奔波的麻烦。
和吴奶奶一样,很多老年人享受到了幸福的桑榆晚景。这背后,体现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超过1.8亿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400万。专家指出,“十三五”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高龄和失能老年人数量增加,医养结合的刚性需求不断释放,加之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这些都给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带来严峻挑战。
5年来,通过多方努力,我国老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宣传教育、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康复护理、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初步构建起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这其中,医养结合工作蓬勃发展。《“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将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列为主要任务。各地在资金保障、机构建设、服务供给等方面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医养签约合作、养老机构设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实现融合发展4种相对成熟的服务模式。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有医养结合机构4795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有5.64万对。全国养老机构以内设医疗机构、签约服务等不同形式提供医疗服务的比例达到93%。
医养结合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医养结合领域“放管服”力度加大,《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和《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出台。医养结合相关指标被列入健康中国行动和医改监测范围。174家机构被遴选为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启动全国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搭建医养结合继续教育平台,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
各地为推动医养结合工作也动作不断。山东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被纳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医养健康类新旧动能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医养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开展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和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制定医养结合标准规范。河北充分整合县乡村医疗和养老资源,创新实施“医养一体、两院融合”服务模式,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增加了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亿万老年人正从一件件暖心实事中感受到关心关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梦想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访问yuanben.io查询【】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