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数字版-九游会网址

当前版面所有热区顶点:
  • 左上: 98,606 右上: 1342,606 右下: 1342,1885 左下:98,1885
  • 左上: 863,102 右上: 1643,102 右下: 1643,457 左下:863,457
  • 左上: 1396,545 右上: 1636,545 右下: 1636,1020 左下:1396,1020
  • 左上: 1396,1135 右上: 1644,1135 右下: 1644,1733 左下:1396,1733
  • 左上: 340,2002 右上: 1380,2002 右下: 1380,2483 左下:340,2483
  • 左上: 1396,1858 右上: 1644,1858 右下: 1644,2408 左下:1396,2408
  • 左上: 91,1971 右上: 301,1971 右下: 301,2289 左下:91,2289
  • 左上: 76,2317 右上: 316,2317 右下: 316,2482 左下:76,2482
  • 当前期 发行日期:2023年11月1日, 期刊号:第12146期

    健康报数字版-九游会网址

    | 返回目录
    • 放大
    • 缩小

    □通讯员 刘殿如 高川 张兰成 本报记者 王潇雨


    航天员桂海潮安全顺利出舱。汪江波摄

      10月31日8时11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随着“嘭”的一声巨响,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神舟医疗救护队迅速赶到现场,开展各种应急救护准备工作。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乘组身体状态良好,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此之前,这群身穿灰蓝色制服的神舟医疗救护队队员已在这里等待了20多个日夜。

    常备不懈
    全员全流程演练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最复杂、难度最大、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每次任务,要做到万无一失,我们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业互补全覆盖、老中青搭配成梯次、名医专家当领衔的医疗救护团队,精心组织实战演练,全装全员空地合练。”医疗救护队负责人、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介绍。

      今年10月3日,医疗救护队搭乘飞机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抵达西北大漠,随后进行了一场持续10个小时的搜救演练。随着主着陆场总指挥一声令下——“演练开始”,医疗救护队队员携带急救设备、药品等在战机轰鸣、风沙弥漫的“战场”上,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治演练。

      “报告指挥员,发现救援目标,迅速展开救护”,“保持头部固定”,“心电监护”,“密切关注呼吸循环情况”,“现场救护工作完成,请求护送至后支医院进一步观察”……3分钟后,直升机呼啸而起,载着“伤员”安全转移。

      “这场演练从白天持续到黑夜,针对航天员‘被动出舱’后可能出现的冲击、碰撞、高温、燃烧等物理性损伤进行实施,目的是提升医疗救护队队员快速判断伤情和开展紧急施救的能力。”医疗救护队队长陈志明介绍。

      “医疗救护系统设置机载和车载两个平台,一旦航天员‘被动出舱’,或者发生其他意外,这两个平台会以最快速度到达返回舱落点执行抢救任务。”医疗救护队队员孙培鸣说,救护平台上设备多达100余件,抗休克药、抗中毒药等57种急救用药随时备用,相当于将设置齐全、装备精良的重症监护病房搬到了直升机上,可以在第一时间开展手术。

      医疗救护队队员朱明和团队设计的新型医救装具,适用于不同身高体重的医救人员,模块化组合体积小、重量轻,负重配比均衡,投入使用后大大提升了救治能力。

      按照《机动卫勤力量实施方案》,指挥、医疗、护理等基础训练科目层层推进。在演训现场,高新技术医疗器械、远程会诊系统、野战医疗车等装备配备齐全、全时待命。“不管用不用都要常备不懈。我们必须以万无一失的标准,应对万分之一的可能。”医疗救护队队员马慧珍介绍了队员们的日常“三练”:练体能,练技能,练战术。

      ——练体能。返回舱一旦偏离落点,落在沙漠、山地,搜救直升机无法降落,车辆无法进入,医疗救护队必须携带舱前急救设备,负重奔跑,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展开救治。为此,队员们拼命练体力、练臂力、练耐力,每次都要在戈壁滩上持续训练六七个小时。

      ——练技能。医疗救护队队员来自不同科室,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他们则加强学习。例如,对于急救中的骨髓输液系统,队员们平时很少接触,便专门买来羊骨头练习动作要领,很快掌握了技巧。

      ——练战术。直升机索降训练是医疗救护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训练时,望着悬垂在直升机舱口随风摇摆的绳索,有的队员忍不住两腿发抖。医疗救护队队员谭荣面向舱门、两腿一蹬,左手控制平衡,右手控制速度,率先从15米的高处成功索降。11名队员紧随其后,按照动作要领垂直降落,顺利安全完成索降科目训练。

    从无到强
    20年探索精进

      从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至今,医疗救护队已圆满完成12次神舟载人飞船发射和11次返回舱回收医疗保障任务。“医疗救护队因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而生。这20年来,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在航天医疗救护领域闯出了一条条新路。”顾建文说,20年来,先后有40多支医疗救护队被派到大漠,只为守护“飞天英雄”平安归来。

      20年来,医疗救护队队员不懈探索,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首次医疗救护任务结束后,当时的医疗救护队专家岳茂兴深知着陆场天气、飞船姿态等情况的变化都可能导致航天员发生不可预测的疾病。从那时起,他们成立了全军首个“特种病医学中心”,专门对航天特种疾病展开研究。

      “航天救护的前提是找到航天疾病的致伤机理。这方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能自己探索研究。”岳茂兴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待了3天3夜,用推进剂做染毒实验,最终,他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航天特种疾病研究与救治的空白。

      执行神舟五号任务时,医疗救护队形成并验证了一套完备的航天医疗救护程序,填补了航天医疗救护领域的空白。

      执行神舟七号任务时,医疗救护队首次采取“一机盯一人”的办法展开施救,有效提升了夜间搜救保障能力。

      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时,航天员首次冬季返回,医疗救护队开展野外低温微光条件模拟急救演练,在零下18摄氏度的冬夜每小时进行户外实测,最终探索出一整套极寒条件下增温保温办法和救治措施。

      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时,医疗救护队首次开展飞船待发段、上升段、在轨飞行段和返回搜救段的全过程医疗救护保障工作,针对航天员在轨时间长的实际,系统形成了“抗疲劳、防差错”九大类93种医疗救治预案,为后续载人航天医疗保障提供了有益经验。

      神舟十四号、十五号首次实现“太空会师”后,面对非正常返回可能增加的新挑战、新要求,医疗救护队制订了10余种典型应急处置原则和伤情救治方案,筑起了一道防护线。

      每次任务演练告一段落,医疗救护队队员彭星都要认真复盘。她撰写的《野战医疗救护手册》记录着多个野战技术参数、动作指令和救治流程,被医疗救护队编印成册,发给每位队员。

      “当苍穹奏响雄浑的乐章,我们在戈壁守望着惊天的回响;当大漠披上节日的盛装,我们在远方默默地收起行囊。航天员健康返航,是对医疗救护队最大的褒奖……”这首医疗救护队自己创作的歌曲,唱出了他们最真实的心声。
    网站地图